去年看书又很少。目标是多看一些非虚构,这个倒基本实现了。
如今让我心生动摇的是,读书在我的知识吸收渠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想要认真学习的领域我会去读论文,anecdotal知识一般来自reddit,微博和论坛。我还会读的书似乎只剩人文类著作(这个和读论文性质一样),为了享受故事而读的小说(而这个也正在被AVG游戏之类多媒体互动叙事代替),非虚构作品(然而现在有公众号和Aeon这样的深度媒体)。书籍已经不是最前沿的知识、最优秀的思想的首选载体了,这未免有些遗憾。
下一年也许会把上面提到的其它一些载体也算在读书记录里,看情况再定。
1.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
5星
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很喜欢这种快节奏一波三折的侦探故事就又看了一本。为避免剧透不提情节了,但我真的喜欢这种毫无废话干净利落、气氛渲染和人物塑造都很到位的写作。
2.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保罗·福塞尔
4星
这本书更多地是观察而非分析,所以感觉有点欠缺深度,但观察非常敏锐。文化差异的缘故我有很多梗get不到,不然读起来会更有趣。
作者对上层阶级态度疏离,对下层有种同情(?)的喜爱,只有对中产阶级极尽讽刺挖苦,从中大概也看得出他自己的中上层出身(?)。但他自己认同的应该还是另类,虽然刻意追求另类只会让他们固化为另一个阶层。与成书的年代相比,互联网时代我感觉阶层更为扁平化,人们似乎也不再满足于阶层这样笼统的划分,而是用各种亚文化和生活方式来定义自己。
另外书里有一段讲到,人们如何用消费来获得拥有选择权的幻觉,让我感触颇深。我对后资本主义时代生活一直有这样一种难以描述的矛盾感,就是看似丰盛实则匮乏,看似有无穷的资源、无数可能性允许我们我们从中选择,但其实决定我们选择的那些因素——我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对理想生活的想象——都由资本的幻梦形塑。也许我们想着逃离,比如隐居、旅行、去非洲做志愿者等等,但连这些逃离的途径也是由资本包装过贩卖给我们的。除了消费,我们已经没有别的途径行使我们的自由。
3.人性论,大卫·休谟
3.5星
看了1/3,放弃的原因是发现我原来对休谟有多少了解,看了1/3还是那么多了解……
4.进入空气稀薄地带,Jon Krakauer
3.5星
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最近看到关于1996珠峰山难的文章所以才买来看。作者记述亲身经历的部分很有意思,但根据事后采访写成的就差了一点。
5.克苏鲁神话II,H.P.Lovecraft
5星
抽奖中了一本,几篇都看过了但正好再看一遍。这个新译本很不错(对比当年的“叉烧国”……)而且装帧设计很用心,可以感觉到译者和制作团队的爱意
6.Borges 2.0, Perla Sasson-Henry
2星
看标题很有趣,但读起来发现很无聊,是一本论文集,试图把博氏的小说与万维网、超链接、混沌系统之类联系起来。但是互联网时代早期写的所以很有年代感,还有后现代领域对自然科学术语的那种错误借用。
7.血疫,Richard Preston
4.5星
几年前看过节选,这次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就买来看完。很好看,是我好几年来第一次有熬夜看完一本书的冲动,而且还是一本非虚构。文笔很美,与题材的可怖形成了鲜明对照,用那种诗般的笔触写埃博拉如何将感染者化成血水,真的令人毛骨悚然。他对这种病毒的人格化很有意思,说它冰冷而完美,说它是自然用来清除人类的免疫机制。其实病毒所做的只是复制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所有生命也像病毒一样。
8.一个流浪者的世界,许知远
3.5星
作者的名声可能有些微妙,但我看这本的时候感触颇多,有些也是自己有感而发。作为90后一代的自由主义者,我的心态有很多仍能在他的自述里找到。我们不满于如今中国社会的保守、僵化、精神上的庸俗,但又怀疑西方思想和制度能带来什么。我们厌恶集体主义、恐惧极权但又怀疑西式民主制度。而我们的批评也因身为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肤浅。
我喜欢看旅行文学,不过这本书里对异乡的描述都是为了观照中国,尽管他也不止一次表达希望中国像俄国那样出现 address 人类普遍的道德和生存困境的思想者,但就像他自己写的“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宿命般地要和中国社会发生关联,一旦脱离了土壤,就像失去了养分的植物”。
而对我和我的同龄人来说,这种带着沉重和清高的态度越来越少见,我们熟悉的是精致利己的投机者,利用不同地方的资源来发展自己,比如美国的教育和技术加上中国的政策和人口。至少我个人也不再强烈地感觉到将中国和西方相对看待的必要性,尽管这从十九世纪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思考的主题。对于中国和西方的观察同样让我们失望,我们看到相似的挣扎和困境,尽管被民族和历史塑造成不同的外貌。这种失望让我们悲观、逃避,变得犬儒,转向技术和金钱营造的浮华幻象,当我们说着“改变世界”时这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抒情,而是硅谷创业公司的一句 cheesy slogan.
9.重力使命,哈尔·克莱蒙特
3.5星
这本挺有趣,比之前看的《宇宙过河卒》好多了,高重力、形状奇怪的星球的物理、水文、气候写得很有意思。对智慧毛毛虫(?)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没有多少想象,不像《天渊》那样,不过对这种纯炫科学想象力的传统硬科幻也不用要求这么多。
10.宇宙过河卒,波尔·安德森
1星
一艘宇宙飞船因为无法减速而以近光速在宇宙中漂流的故事,属于想法不错但实现糟透了的那种,无论技术性还是文学性都非常糟糕,技术部分如同说明文,情节极度无趣,人物转眼就忘,文笔完全没有。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好科幻不管要翻译出版这本呢。
11.西西弗的神话,阿尔伯特·加缪
4星
四年前朋友的赠书,去年才看完。我不是很吃加缪的存在主义,但他真是散文写得最好的哲学家又称人生导师了,浓墨重彩是悲歌也是檄文。“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12.遗落的南境 I 湮灭,杰夫·范德米尔
3.5星
看了改编的电影之后想看原作,觉得电影叙事松散,但没想到小说更松散,只能说电影已经尽力了…… 与其说是科幻更应该归为带一点克苏鲁元素的新怪谈。电影那种腐烂而华美的美术风格在小说里也没有。或许也是营造真实感或洛式无意义感的缘故,故事没有什么清晰的推进,确实就像一份行动日志。
另外挺喜欢女主角的性格,作者身为男性描写的女性心态很到位。
12.遗落的南境 II 当权者,杰夫·范德米尔
2.5星
第二部突然换主角(也不是很突然?)。前面节奏非常慢,而且大量集中于男主角的感受,但我和这个主角建立不了多少共情也没法关心他的境遇啊…… 后面生物学家跑了以后突然超展开,但我已经不是很关心了,寄希望于下一部会好点。
13.遗落的南境 III 接纳,杰夫·范德米尔
3.5星
这本算是解谜(?)篇了,分视角多线叙述,把各个人物的动机、经历和结局都交代了一下。但“外太空掉下来的陨石”这种真的算是解谜吗…… 可能也说明作者的意图不在所谓科幻设定,而是角色的观察、想法和感情。觉得他一直在努力尝试描述的是“如何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东西,表达人类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或者说是用非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每个角色似乎都有精神病,那些意识流和解离的叙述可能也是为了把读者代入这种精神状态。
14.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 Lawrence Block
3.5星
买这本是因为我喜欢他的小说。对不想当职业作家的人来说前两部分没什么用,第三部分(小说的结构)和第四部分(小说的技巧)比较值得看。这本的不足在于作为专栏文章的合集,每个话题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讨论。
15.我者与他者,许倬云
4星
这本书改自作者的演讲记录,所以比较简洁,有些地方缺少论据,但仍然很好看。他写的“我者”和“他者”不只是狭义的族群边界,还包括城市与乡村、中央与地方等等。文字功力非常深厚,读起来像江河磅礴奔流,十分佩服。
16.全息玫瑰碎片,威廉·吉布森
4星
记不得以前买了有没有看完过,但这次翻开觉得大部分都没有印象了。现在能体会到除了对赛朋社会的狂想,Gibson的小说技巧也很厉害,短篇非常精巧。
17.杜撰集,博尔赫斯
4.5星
看过这个集子里的大部分,但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家母拿去看了说不明白表达了什么,其实我也未必明白,但我对博的喜爱也不依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