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理想国
3.5星
读这本的时候不断感觉“这不就是反三座大山“,实在是太熟悉了,对殖民主义的控诉,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愤怒,也许这也是在南美感觉和中国极其相似的原因之一,同样的历史和苦难,同样是近代以来世界秩序中的underdog,被剥夺和被压迫的人民。这浓烈的民族主义味儿太冲了(褒义),在这本书的视角下我这样的人就是抛弃本民族跑到国外的精英分子。觉得latino非法移民冲进美国悬挂国旗也是完全合理的,毕竟整个拉丁美洲先被西班牙fuck up三百年,再被美国fuck up两百年。而这种世界秩序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想到Hidago的product space paper,就是非常客观(?)地展示这残忍的现实。

(2) 我是个怪圈
道格拉斯·霍夫斯塔德
中信出版集团
4星

这是属于Hofstader的意识理论,他自述这本来是GEB的核心信息,但GEB的读者都忽略了它,所以再用一本书来elaborate。候世达的研究方式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似乎不常写peer reviewed publication,而是花费很长的时间写书以及进行可能不会出版的研究,可能如果不是GEB的成功,IU也不会给他这么多的自由做他想做的事。但这些书一般都写成普通公众能读懂的形式,所以觉得在专业性上会不会有些缺陷?不过也轮不到我来评判。

总之侯世达理论的核心是意识因自指涉而产生,生物的大脑在达到一定复杂度后,必定会将进化产生、本来用于观察外界的感官用于观察自身,从而产生自我认知,但是(重点)“自我”并不存在,人们觉得自己拥有自我,只是因为自我这个概念在解释人的日常经验上尤为有效。自我的本质是一个人特有的认知模式——这里候世达对复制人这个思想实验作了明确的回答,对他来说自我的同一性无关紧要,甚至自我可以被迁移、被保存,因为实质上是这一模式(即怪圈)的迁移。

对意识难题的这个回答并不新鲜,作为丹尼尔·丹内特的亲密战友,候世达的理论与他的基本一致,但丹内特的书远不如候世达的这么approachable,精巧,以及personal。这本书用无数基于自身经验的例子、类比和思想实验来将他的观点drive home。事实上我觉得有些地方太personal了,他的ego有些太强烈了。我听过候世达的讲座和课,当时就想到有些年少成名的人,到年老时就会产生这种ego,体现为对自己观点的强烈到接近entitlement的自信(我说的怎么会不对呢?),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而且关于吃素和巴赫的段落实在太白了,太中产阶级白人了……

(3) 江城
何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3.5星
这是何伟第一次到中国,还没有他后来的“中国通”自我定位,但我喜欢他的观察,他对自己和田野对象(也许可以这么说?)的反思同样大胆,有很多地方让我觉得“这样批评中国居然能在中国出版?”,确实书被审查掉了一些,但删减的段落在我看来反而无关紧要。书里九十年代的中国内地在我看来陌生又有些熟悉,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但那个年代的很多痕迹持续到well into 00年代中段,那些官僚主义、对外界的警惕,在经过了十几年的短暂开放之后,如今似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

(4)盲视
彼得·沃茨
北京日报出版社
4星

读这本的时候我不断想起《我是个怪圈》,按照关于推想小说的理论,这本书的核心idea正是始于侯世达理论的反面;侯世达认为足够复杂的大脑必然产生自我意识,而沃茨的出发点是“如果不是这样呢?”。这本书70%的精力都用来establish这样一种大脑高度发达、有智慧,但却没有自我意识的生命形态,而且很成功(成功最大的关键在于把叙事者设定成一个Chinese Room?)。剩下30%用于描述认知科学(和AI?)高度发达情况下的人类社会,我很喜欢他在这部分的创造力,终于不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但生活方式跟现在一模一样的社会了。第二个番外很好看。在我这里少掉的一颗星是因为稀烂的感情线和有些地方蜜汁居高临下的geek腔调。。